我国国土概况
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,但耕地资源有限,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沙漠、戈壁、冰川和石山,这些地区无法利用。
降水分布不均,西北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,而东南部则在400-1600毫米之间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径流量占全国的82%,而黄河、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的径流量仅占6.6%。
草原退化与水土流失
草原严重退化,1982年统计的草地面积为55.5亿亩,退化率高达70年代15%,80年代中期为30%。草原产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降30-50%,有的地区下降达70%。
水土流失严重,水土流失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,总耕地的三分之一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。黄土高原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79%。
地球与地图
地球的形状为两极略扁,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。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,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,表面积约为5.1亿平方千米。
经纬度是地理定位的基础,经线指示南北方向,纬线指示东西方向。赤道是最长的纬线,两极化为点。
大气与气候
气压带和风带:三圈环流有规律,气压带风带来记,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,副高和副极地相随。
气候类型: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,终年高温多雨;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;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。
水文与水资源
河流特征:河流流向看等高线,水能丰富落差大,河流补给多样化,雨水和冰川是重要补给来源。
水循环:蒸发、蒸腾作用使水上升,降水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相连,水循环不断进行,自然平衡是关键。
地形地貌
板块构造:地球分为六大板块,生长和消亡是主要特点,地震和火山活动多分布在板块边界,海陆变迁由此显现。
地形类型:山地、丘陵、高原、平原和盆地是主要地形类型,每种地形特征不同,影响气候和水文。
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
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,水、热、土地和矿产资源是基础,合理利用资源,保持生态平衡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。
这些地理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、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,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地球及其环境。建议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这些知识,提高地理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