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中精彩段落赏析?

时间:2025-01-09 13:41:50 经典文案

汪曾祺的散文《故乡的食物》中,充满了对故乡食物的深情回忆和细腻描绘。以下是一些精彩段落的赏析:

炒米和焦屑

```

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,叫张仲陶。他很有学问,曾教我读过《项羽本纪》。他薄有田产,不治生业,整天在家研究《易经》,算卦。他算卦用蓍草。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。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。有一家,丢了一只金戒指,怀疑是女佣人偷了。这女佣人蒙了冤枉,来求张先生算一卦。张先生算了,说戒指没有丢,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。一找,果然。我小时就不大相信,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,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?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,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。

```

这段文字通过讲述父亲的朋友张仲陶用蓍草算卦的故事,展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信仰。

故乡的元宵

```

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。没有狮子、龙灯,没有高跷,没有跑旱船,没有“大头和尚戏柳翠”,没有花担子、茶担子。这些都在七月十五“迎会”——赛城隍时才有,元宵是没有的。很多地方兴“闹元宵”,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。有几年,有送麒麟的。上午,三个乡下的汉子,一个举着麒麟,——一张长板凳,外面糊纸扎的麒麟,一个敲小锣,一个打镲,咚咚当当敲一气,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。每一段开头都是“格炸炸”:格炸炸,格炸炸,麒麟送子到你家……

```

这段文字描绘了故乡元宵节的宁静与祥和,通过民间活动展现出节日的独特风情。

咸菜茨菰汤

```

曾经对咸菜茨菰汤没有食欲,甚至有点讨厌,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,直到前几年到老师家拜年,师母为我做的一盘茨菰炒肉片。也许是久违了,对茨菰汤又增加了感情,再到春节前后买来吃。其实作者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菰,并不想。现在再买来吃也不是觉得它好吃,也并非想吃,想的只是茨菰的“味”。这味不是茨菰本身的味道,而是怀念以前下雪吃茨菰的感觉,这感觉令它回味与难忘。茨菰汤陪同它度过儿时的荒灾,是唯一可以陪他度过童年的食物。现在日子过得好了,也不经常吃这茨菰汤,偶尔吃一次也就有了种说不出的感觉。

```

这段文字通过回忆咸菜茨菰汤,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记忆的深切怀念和对童年记忆的珍视。

鲜馄饨

```

南方新鲜芥菜配上少许肉就可以包出一大锅的鲜馄饨,酱油瓶醋罐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,拎起来向盛满野菜的盘里注入浓重的味道。

```

这段文字通过对制作鲜馄饨过程的描述,传达出食物带来的温馨和家乡的味道。

汪曾祺的散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故乡食物的深情描绘,让读者感受到食物背后的文化和情感价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