顿号(、)是中文标点符号之一,主要用于 分隔同类的并列成分。它的作用包括:
并列词语之间:
用于直接列举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、词语之间,例如:“我喜欢吃苹果、香蕉和葡萄。”。
数字分隔:
在列举数字时,用于分隔每个数字,例如:“他的年龄是20岁,身高1.8米。”。
特定情况下的引文分隔:
在引文内,用于分隔引文中的并列部分,例如:“他说过‘勤奋、智慧、坚持’是成功的关键。”。
分隔序次语:
在序次语之后,例如:“第一点,第二点,第三点。”。
分隔概数:
当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,通常不用顿号,但如果数字是缩略形式,则可以用顿号,例如:“他买了3斤苹果、2斤香蕉。”。
顿号的使用有助于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,表达更加准确和简洁,特别是在需要区分并列成分的情况下。需要注意的是,顿号的使用相对较少,一般用于非并列关系的列举或者引述等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