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:
有标志的被动句 ,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关系:于字句:
谓语+于+主动者。例如: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制于人。(司马光《赤壁之战》)
见字句:见+谓语 或 见+谓语+于+主动者。例如: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(司马迁《屈原列传》)
为字句:为+主动者+动词 或 为+主动者+所+动词。例如:若背其言,臣死,妻子为戮,无益于君。(司马迁《屈原列传》)
受字句:受+谓语+于+主动者。例如: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(司马迁《屈原列传》)
被字句:被+动词 或 被+动词+于+主动者。例如:予犹记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(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)
无标志的被动句,也叫意念被动句,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,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:
这类被动句通常通过上下文来判断,例如: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。(《资治通鉴》)
这些被动句类型在古汉语中非常常见,掌握它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古文。建议在阅读古文时,注意识别这些被动句的标志,并理解其含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