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乃”字的虚词口诀,可以总结如下:
副词
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,可译为“才”“这才”“就”等。例如:
设九宾于廷,臣乃敢上璧。[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]
悉使蠃兵负草填之,骑乃得过。[《赤壁之战》]
度我至军中,公乃入。[《鸿门宴》]
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,可译为"却""竟(然)""反而"等。例如:
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。[《桃花源记》]
今其智乃反不能及。[《师说》]
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。[《石钟山记》]
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,可译为"只""仅"等。例如:
项王乃复引兵而东,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。[《项羽本纪》]
用在判断句中,起确认作用,可译为"是""就是"等。例如:
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。[《赤壁之战》]
嬴乃夷门抱关者也。[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]
无伤也,是乃仁术也,见牛未见羊也。[《齐桓晋文之事》]
连词
表示转折,可译为"可是""然而"。例如:
时夫仆具阻险行后,余亦停弗上。乃一路奇景,不觉引余独往。[《徐霞客游记》]
表示假设,相当于"如果"。例如:
若夫霪雨霏霏,连用不开。[《岳阳楼记》]
动词
表判断,可译为"是"。例如:
是乃仁术也。[《齐桓晋文之事》]
希望这些口诀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“乃”字的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