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经·氓》中使用的比兴手法及其作用如下:
比兴手法
第三章的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”:这是起兴句,用桑叶的茂盛比喻女子初婚时的幸福和美丽。
第四章的“桑之落矣,其黄而陨”:这也是起兴句,用桑叶的衰老比喻女子被弃后的憔悴和痛苦。
第三章的“吁嗟鸠兮,无食桑葚”:这是对喻,用鸠鸟不吃桑葚来比喻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。
第六章的“淇则有岸,湿则有泮”:这是反比,用淇水的有岸和湿地的有泮来比喻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的。
作用
结构上:
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,使叙事暂时中断,避免平铺直叙,增加诗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。
比兴句在内容上起暗示作用,读者可以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,使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。
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,后半部分写婚后,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,使结构更加紧凑。
内容上:
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,如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”和“桑之落矣,其黄而陨”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,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“氓”变心的重要原因。
用女子熟悉的桑树作比,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切合,富于生活气息,暗示了她的勤劳。
“淇则有岸,湿则有泮”反衬男子变化无常,淇水成为他们爱情婚姻生活的见证。
通过这些比兴手法,诗人成功地塑造了女子的形象,突出了诗歌的主题,并加强了诗的思想意义,使《诗经·氓》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厚艺术魅力的民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