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十六年前的回忆》中,作者通过对比手法,突出了李大钊在危险和紧张局势下的冷静和从容。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对比句:
我们很慌乱,但李大钊很冷静
作者描述了自己和周围人在听到枪声和喊叫时的慌乱,而李大钊则不慌不忙地取出手枪,带着作者躲进小屋。这种对比表现了李大钊在危机时刻的镇定和领导能力。
敌人荷枪实弹、阵容庞大、心虚残暴、凶神恶煞与父亲的泰然自若、大义凛然、处变不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
在法庭上,法官的怒气冲冲和李大钊的镇静从容形成了鲜明对比。这种对比突出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大义凛然和冷静自若。
父亲是很慈祥的,从来没骂过我们,更没打过我们。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。他不论多忙,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,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。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,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
父亲平时对家人非常慈爱和耐心,但在这个特殊时刻,他却含糊地回答作者的问题。这种对比表现了父亲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牺牲精神,同时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。
这些对比句通过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描写,生动地展现了李大钊在危险和紧张局势下的坚强和冷静,以及他对家庭和革命事业的深厚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