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谏逐客书》中,李斯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,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,详细阐述了逐客的利弊。具体论证过程如下:
历史角度
正面例子:李斯首先回顾了秦国历史上几位国君(如缪公、孝公、惠王、昭王)重用客卿并取得显著成就的例子。这些例子表明,重用客卿对秦国的强大和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反面例子:接着,李斯假设如果这些国君拒绝接纳客卿,疏远有才之士,那么秦国就不会取得后来的成就。这种假设进一步强调了重用客卿的重要性。
现实角度
正面例子:李斯指出,秦王所喜爱的宝物如昆山之玉、随和之宝、明月之珠、太阿剑、纤离之马等,都来自诸侯各国。这些宝物之所以受到秦王的喜爱,是因为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,显示了秦国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欣赏。
反面例子:然而,秦王在对待人才方面却采取了相反的态度,驱逐客卿,这显然是不合理的。这种对比揭示了逐客政策的荒谬性。
比喻和类比
比喻:李斯还通过比喻来增强论证的形象性和说服力。例如,他用“击瓮叩缶”来比喻秦王对外物和人才的截然不同态度,说明秦王在任人方面应该弃退平庸之辈,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。
类比:此外,他还用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”来类比说明,秦国如果拒绝接纳人才,就无法达到其深远的成就。
通过这些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,李斯成功地阐述了逐客的弊端,并强调了重用客卿对秦国的必要性。这种论证方式不仅逻辑严密,而且极具说服力,最终使秦王收回了逐客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