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》是艾青于1937年4月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一首新诗。这首诗通过桃花这一形象,将烈士的牺牲与春天的到来直接联系起来,表达了诗人对反动派疯狂屠杀的愤怒和仇恨,同时也表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:任何疯狂地镇压和屠杀都无济于事,烈士们所付出的鲜血代价,将以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春天为报偿。
实写与虚写
实写:五烈士牺牲是在春天,春天就有桃花开放。
虚写:这“春天”,这“桃花”,象征着光明,象征着新的社会。
象征意义
桃花在诗中不仅是自然景象,更是象征光明和新的社会的希望。
“春天”从“郊外的墓窟”而来,暗示了烈士的牺牲换来了新的生命和希望。
情感表达
诗人通过对春天和桃花的描绘,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,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怒和仇恨。
诗中的“夜”是血斑点点的,没有星光,刮着风,听着寡妇的咽泣,这些描绘构成了一个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,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控诉和愤怒。
艺术手法
艾青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,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。
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强烈,读起来抑扬顿挫,朗朗上口。
时代背景
《春》作于1937年,正值抗日战争前夕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。
诗歌通过春天的生机盎然,预示着新的开始和成长,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希望。
总的来说,《春》不仅是一首表达对生命和自然敬畏的诗歌,更是一首充满象征意义、情感深沉、艺术手法独特的作品,它以桃花为切入点,将烈士的牺牲与春天的到来紧密相连,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