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”
这句话表达了在人生中做出选择的难处,以及选择所带来的代价。庄子通过比喻鱼和熊掌不能同时拥有,来说明在多种选择面前必须做出取舍。
“夫自是而非彼,美己而恶人,物莫不皆然,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。”
这句话指出,人们往往自以为是,非难他人,但所有事物都有其合理之处,因此是非虽有不同,但彼我之间并无本质区别。
“非欲齐物也,盖谓物论之难齐也。”
这句话表明,庄子并非要齐同所有事物,而是感叹世间关于事物的议论难以达成一致。
“物论者,人物之论也,犹言‘众论’也……此其立名之意也。”
这句话解释了“物论”一词的含义,即人们对事物的讨论和评价,类似于“众论”。
“天下之物、之言,皆可齐一视之,不必致辩守道而已。”
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,即所有事物和言论都可以从统一的角度去看待,无需过分纠结于辩论和坚守某种道。
“此篇初明万物之然,因明彼我之皆是,故曰‘齐物’。”
这句话说明了《齐物论》的初衷,即阐明万物的本然状态,以及彼我之间的相通之处,因此称为“齐物”。
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”
这句话表达了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的矛盾,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,避免因追求知识而陷入困境。
“为善无近名,为恶无近刑。缘督以为经,可以保身,可以全生。”
这句话是建议人们行善不要追求名声,做恶不要受到刑罚。通过遵循中道,可以保全自身和生命。
“夫吹万不同,而使其自己也。咸其自取,怒者其谁邪?”
这句话表达了万物虽千差万别,但都是各自自然形成的。愤怒和不满源于自身,又能怪谁呢?
“吾丧我: 吾指‘我这个人’,吾的本心是虚静的道心,也即真宰、真我。我,是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,形成的偏执的成心、自我。这个自我出于有限的认知,总是自是非人,陷入彼我是非的泥淖中不能自拔。修道要去掉的正是这个自我。”
这句话深入探讨了“吾丧我”的含义,指出人应该摒弃偏执的自我,回归虚静的道心,以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。
“莫若以明: 明,指虚静空明的道心,犹如一面境子,能如实观照万物,没有彼我是非对立的分别心,是与成心相对的观物角度,也是庄子认识论的核心思想。”
这句话强调了“以明”的重要性,即以虚静空明的道心去观照万物,不陷入彼我是非的分别之中。
“忘年忘义,振于无竟,故寓于无竟: 这是对逍遥之境的描述。齐同生死,其同是非,天人合一,遨游于无无穷无尽的境界,至人就托身于这样的境界中。”
这句话描述了逍遥自在的境界,即忘却时间、忘记是非,与天地万物合一,达到无拘无束的境地。
“参万岁而一成纯: 圣人参验了无尽的时间里,天地万物的变化和差异,证实了它们根本上的同一。一,指万物的同一。纯,指精纯的道体。”
这句话表达了圣人通过参悟万物变化,认识到万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,达到精纯的道体境界。
“以道观物 石德生 庄子在《秋水》中说,站在道的立场上来观察天地、万物、社会和自我,是‘以道观物’;站在自我的立场上来观察万物、他人和自己,是‘以物观物’。人生的痛苦来自于‘以物观物’。以物观物观到的是充满差异和分别的世界,在这样的世界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