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中含义是愤怒的字谢谢~?

时间:2025-01-17 08:57:04 经典文案

古文中表示愤怒的字有很多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:

怒:

本义是愤怒、生气,如《论语·学而》中的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”。

愠:

指心里怨恨、暗暗生气,如同一开始提到的《论语·学而》中的句子,也有“怒”的意思。

忿:

本义是愤怒、怨恨,如《说文》所述“忿,悁也”。

恚:

表示怨恨、愤怒,如《说文》中的“恚,恨也”。

愤:

最初指憋闷,后来才有愤怒的意思,如《说文》所述“愤,懑也”。

赫:

可以表示发怒,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中的“王赫斯怒”。

怫:

表示忿怒的样子,如柳宗元《断刑论》中的“知权者不以常人怫吾虑”。

恼羞成怒:

代表因羞愧而愤怒,如《战国策·魏策四》中的“大王尝闻布之怒乎”。

勃然大怒:

形容突然非常愤怒,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“项羽大怒”。

敢怒敢言:

形容敢于愤怒和直言不讳,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的“荆轲尝游过燕,与盖聂论剑,盖聂怒而目之”。

怒火中烧:

形容心中充满愤怒,如《水浒传》中的“林冲听得高衙内又调戏他妻子,怒火中烧”。

怒发冲冠:

形容极度愤怒,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的“相如闻,不肯与会,相如每朝,常称病,不欲与廉颇争列”。

怒形于色:

形容愤怒表现在脸上,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中的“怒发于颜”。

横眉怒目:

形容愤怒时的面部表情,如《晋书·谢安传》中的“安石怒发冲冠”。

动怒:

表示生气、发怒,如《红楼梦》中的“宝玉听了这话,不觉又羞又恼,动怒起来”。

这些字在古文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用法,表达不同程度的愤怒情绪。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