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巾帼不让须眉,红颜更胜儿郎”出自 《木兰从军》,该成语最早见于乐府诗,由宋朝人郭茂倩编撰。
原句为:“亮既屡遣使交书,又致巾帼妇人之饰,以怒宣王。”意思是说,诸葛亮曾经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,讽刺司马懿就如同妇人一般。后来,这句话演变成了成语“巾帼不让须眉”,用来形容女性不比男性差,有着不输于男性的能力和勇气。
此外,“巾帼”一词还有着更深的含义,它源自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,借指妇女本身。在古代社会,男性往往以胡须和眉毛稠秀为美,因此以“须眉”作为男子的代称。而“巾帼不让须眉”则表达了女性同样可以有所作为,甚至做得比男性更出色。
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,用来赞扬那些在各个领域表现出色、不逊于男性的女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