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惠崇春江晚景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,全诗内容为:
```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```
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,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早春的景色。以下是对其中好句的赏析:
竹外桃花三两枝
赏析:这句诗从视觉角度入手,描绘出竹林外几枝桃花初放的画面。“竹外”点明了桃花所处的位置,竹子的翠绿与桃花的粉嫩相互映衬,色彩对比鲜明,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明媚的氛围。“三两枝”以一种简洁而精准的方式,表现出桃花初放时的稀稀疏疏,给人以一种清新、淡雅之感,同时也暗示了早春时节,万物刚刚复苏,桃花尚未完全盛开的特点。
春江水暖鸭先知
赏析:这句诗将视觉与触觉巧妙融合。鸭子在江水中嬉戏,这是视觉形象。“水暖”是一种触觉感知。诗人通过鸭子这一媒介,将无形的水温变化具象化。鸭子常年在水中生活,对水温的变化最为敏感,所以它们最先察觉到春天江水温度的回升。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,画面是难以传达的,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,在诗中表达出来。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,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,用触觉印象“暖”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。
蒌蒿满地芦芽短
赏析:这句诗描绘了河滩上蒌蒿丛生的繁茂景象,展现出大地在春天的滋养下充满生机。“蒌蒿满地”呈现出河滩上蒌蒿丛生的繁茂景象,展现出大地在春天的滋养下充满生机。“芦芽短”特写了芦苇的嫩芽。“短”字准确地刻画了芦芽刚刚萌发、鲜嫩短小的形态,与蒌蒿的满地之态相互呼应,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,凸显出早春时节万物生长的蓬勃态势。
正是河豚欲上时
赏析:这句诗是诗人的想象,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逆流而上的特征,进一步突出“春”字。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,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。这不仅描绘了河豚的洄游,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,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。
整首诗通过对春江景色的描写,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。苏轼运用了以实写虚、动静结合的手法,将画面中的景物与自己的感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,使诗歌既具有画面感,又富有诗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