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至圣文则也 闻上至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”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雍也篇》,是孔子的一句名言,其完整表述为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:
质胜文则野:如果一个人的质朴多于文采,就会显得粗野。
文胜质则史:如果一个人的文采多于质朴,就会显得虚浮。
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:只有当一个人的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,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。
孔子认为,君子的品质应该是内在质朴和外在文采的完美结合,既不能过于质朴而显得粗野,也不能过于文采而显得虚浮。只有当两者兼备,才能达到君子的标准。
这种观点强调了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,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和谐统一,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君子。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成为中华文化中评价君子的标准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