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几种类型?

时间:2025-01-15 15:13:56 经典文案

古代汉语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:

有标志的被动句

用“于”表示被动关系:这种句式通过介词“于”引出行为的主动者,其形式为“动词+于+主动者”。例如: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制于人。”

用“见”表示被动关系:在动词前用“见”或在动词后加“于”引进主动者,形式为“见+动词”或“见+动词+于+主动者”。例如:“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。”

用“为”表示被动关系:“为”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,形式为“为+主动者+动词”或“为+主动者+所+动词”。例如:“若背其言,臣死,妻子为戮,无益于君。”

用“受”“被”“受……于”表示被动关系:形式为“被(受)+动词”或“被(受)+动词+于+主动者”。例如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”

无标志的被动句(意念被动句):

这类被动句没有明显的被动词,而是通过动词本身的意义来表示被动,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判定。例如:“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。”

这些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非常常见,它们帮助表达主语是动作承受者的情况,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。通过这些不同的被动句式,古代汉语能够丰富地表达各种被动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