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义格是 句中名词性成分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。它描述了名词在句子中相对于动词的位置或角色,以及它们与动词之间的意义联系。语义格理论认为,动词在句子中起中心作用,而参与动作的各个体(即名词性成分)则被称为“语义格”。格语法突出了语义在句法中的主导作用,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和各成分的语义角色,从而帮助确定正确的句法结构。
语义格的概念最早由语言学家菲尔墨(C. J. Fillmore)等人提出,并在格语法(Case Grammar)中得到广泛应用。格语法将语法分析的中心从句法转向语义,用深层语义组合的非线性解释表层各种句法组合,显示了语义在语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。
常见的语义格包括:
施事:
执行动作的人或事物。
受事:
动作的承受者。
客事:
动作的对象。
工具:
用于动作的工具或手段。
材料:
动作所使用的物质。
方式:
动作进行的方式或方法。
时间:
动作发生的时间。
地点:
动作发生的地点。
原因:
动作发生的原因。
目的:
动作的目的或意图。
通过语义格的分析,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,并确定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功能和关系。这对于自然语言处理、机器翻译、语义理解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。